物体为何要由原子构成?
什么?这还能讲出个道理来?是的。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其道理的,任何事物或者现象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。物体为何要由原子构成?原子核或者电子为何不长成像恒星与地球那么大?这是因为它们受到了规律的限制。试想,如果没有规律的限制,粒子的质量可以任意且无限的增长,那这个世界会不会乱了套?不要怀疑,这是肯定的。
这里我就不转弯抹角了,我就直接说一下其原理。
在阴阳论中有一个质量极限原理,即宇宙中任何物体或粒子在密度与形状不变的情况下,其质量都不可以无限增长。其原理是,物体在密度与形状不变的情况下,一旦增加质量,其质量跟表面积的比值也会发生改变。粒子的质量越大,其质表比也就越大。问题就出在这里。根据阴阳论,宇宙万物都是被阴冻结的阳,上一期的视频我是讲过的,阴就是绝对真空,它是寒冷的源泉,绝对真空具有绝对零度。在阴阳论中质与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,因为它们的本质都是阳,只是一种处于冻结状态,而一种处于相对的离散状态。由于是真空制约着阳,而物体的外围就是虚空,所以物体的表面就成了阴阳相斗短兵相接的地方。因此物体单位质量在单位时间内生产能量的多少,就与物体的质量跟表面积的比值有关,简称为质表比。这是宇宙物质释放能量的基本规律,物体的质表比越大,其单位质量生产的能量也就越多。即,物体单位质量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,与其表面积成反比。这就不难发现,地面上的物体由于质量小如果没有外来能量,它就是冰冷的,而地球的中心有几千度的高温,恒星的质量更大,个个都发出了耀眼的光芒。有人可能会说,恒星之所以发光发热,是因为热核反应。但即使如此,热核反应也是需要高温高压作为前提的,恒星在没有热核反应之前,它的高温来自哪里?可以预见的是,恒星的质量也是不可以无限增长的,否则现在的宇宙也不会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。当恒星的质表比达到一定的值时,它就会象原子核一样爆炸并解体。宇宙中的超新星大爆炸,微观世界的原子核裂变都是一样的原理。
但原子核的质量是这么小,它怎么可能具有和恒星一样大的质表比呢?不是说好的物体的质量越大,其质表比也就越大吗?是的,原子核虽然质量小,但它的密度非常大。物体质表比的增大不但可以通过增加质量来实现,也可以通过增加密度来实现。甚至通过改变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质表比。把原子弹做成球状比做成其它形状时用料更少就是这个原理。所以不管是何种粒子,它以何种密度而存在,只要它的密度与形状不发生改变,它就能通过增加质量来增大质表比,最后达到质量极限。理论上,任何一个粒子,如果它的质量达到了爆炸临界点,它的质表比为一个定值。也就是原子核裂变时的质表比与超新星大爆炸时的质表比是一样的。这就是质表比临界。阴阳论认为这个世界具有统一的规律与不断循环的结构模式。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没有什么两样。电子与原子核也是由更小的原子式粒子构成的。宇宙依据质量极限原理,在无限的复制这种模式。
要检验原子核的质表比,必须依据阴阳论,因为传统物理学只是科学的冰山一角,它是很不完善的。虽然号称实证科学,但很多的数据也并不可靠。比如原子核的直径,最可靠的测量方式就是卢瑟福的阿尔法粒子轰击实验。这种方法用阴阳论的说法就像拿木星去撞太阳,根据斥距定律,木星只能到达它现在所处位置,为距离太阳778330000公里,比太阳的半径整整大了1000倍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,阴阳论是一个超越传统物理界预期的超统一理论。它能够囊括与解释目前所有已知的物理学规律,而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清晰与明了。另一方面,传统物理学已经走向了科学歧途,为了解释一个现象,不惜动用各种违背常识的假设,这是物理学界的悲哀。研究宇宙就像解一道疑难数学题,只要找到了正确方法与窍门就能轻松解题,如果方法不对,动用再多的资源也没有用。这也是阴阳论能够轻松碾压传统物理学的原因。
|